百善硬面大卷
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狀美觀看見舒心,麥香筋道吃起來掉渣,方圓百里聞名遐邇。過往的客商路人,常品嘗硬面大卷以飽口福。
百善硬面大卷不同于一般的大卷。首先是它的“硬”;用手按不出凹坑,攥在拳中不變形,像磚頭塊似的。再者是“大”:正宗的大卷一般長7厘米,寬3厘米,高 15厘米,一個足有四兩多。其次是它的形狀:上方為橋拱圓弧形,下邊為四方形。僅這三個特點,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。
百善硬面大卷源于哪個年代,誰是創(chuàng)始人?據(jù)如今的耄耋老人說,從他們剛記事時的上世紀二十年代,就吃過硬面大卷,看到有人在集上賣。至于說起源何時,眾說不一。有的說上百年,也有的講幾百年。雖說不確切,但它與百善是古隋堤故道、淮北的交通要道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。古鎮(zhèn)過往客商行人多,飲食不可少,便催生了硬面大卷。據(jù)此推測,百善硬面大卷有幾百年的歷史也是可信的。誰是創(chuàng)始人已無法考證,只知近代百善集的謝、劉二姓制作硬面大卷的居多。
硬面大卷的制作工藝相當繁雜。往年沒有磨面機,石磨推出的小麥面粉,頭破面要用銅絲羅二遍,使面粉又白又細,做出的大卷才能光亮不走形。當天早上能上市的大卷,頭天晚上就要開始和發(fā)面,凌晨2點就得起床開始顫面。顫面時撒一層干面,把干面顫進發(fā)面后,再撒一層干面,再繼續(xù)顫。這樣要反復六七遍,直至把面顫得提起來不下墜,放下來不走形為止。顫面費工費時,勞動強度大,又要把握面的干濕軟硬程度,是制作硬面大卷的關鍵技巧。為減輕雙手顫面的勞動強度,有人發(fā)明了在面案一頭栓根木棒,把面放在棒下,用雙手壓木棒顫面的技巧。顫面工序完成后,接著要做出一排排上圓下方的“饃基子”,用鋒利的菜刀快速切出個頭均勻的大卷。大卷入鍋幾分鐘后,要開鍋蓋查看,發(fā)現(xiàn)走形的要及早整形,然后燒旺火,一氣呵成。
百善硬面大卷,幾經(jīng)興盛沉浮。解放前夕,百善是淮海戰(zhàn)役南(雙堆)北(陳官莊)戰(zhàn)場的后方醫(yī)院,流動人員多,大卷銷量大,每天有百余個大卷饃巴斗上市。上世紀六十年代自然災害過后,蒸硬面大卷的也有上百戶人家。文化大革命開始后,割資本主義尾巴,不讓蒸硬面大卷,市面上幾乎絕跡。農(nóng)村改革開放初期,硬面大卷又走俏于百善街頭。但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人們致富的門路越來越多,制作大卷的人越來越少。如今在百善集只有謝法兵一家獨家經(jīng)營。究其原因,一些老者說,往年蒸大卷只是混口飯吃,賺個下面麩皮養(yǎng)家糊口。如今生活好了,經(jīng)商門路廣了,誰還干那又出力又不賺錢的手藝呢。看來百善硬面大卷已瀕于失傳的邊緣。